当前位置: 首页> 新闻中心> 新闻动态

上虞马一鸣!获国家级技能大赛二等奖!

发布日期:2025-07-08 10:46:50    来源:

阅读量:

7月4日至5日,由国家文物局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、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主办的2025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——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四川省泸州市拉开帷幕。这场汇聚全国30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,293名顶尖文物修复师的赛事,由上虞区总工会、上虞区文广旅游局选送的“85后”陶瓷文物修复师马一鸣代表浙江队参加比赛,荣获陶瓷文物修复项目二等奖。

一场15小时的比赛:指尖上的历史重生

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历时2天,共设6个比赛项目,分别是金属文物修复师、陶瓷文物修复师、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、木作文物修复师、泥瓦作文物修复师、考古探掘工。每个项目均设置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两个环节,并设立一、二、三等奖。

比赛采用“理论20%+实操80%”评分体系,重点考核文物病害治理与修复技术。回忆起赛事,马一鸣直言行程紧凑,但能与全国文物修复领域的顶尖高手同台竞技,激动远大于紧张。

  据马一鸣介绍,赛事得分项目都是严格按照国标和行业标准制定的,对选手来说也更加公平和严谨。比赛过程中选手们要针对修复先做方案,修复过程中要形成档案,修复完要完成报告,对整个修复过程做总结记录。

  修复的文物是由参赛选手抽签决定的。他抽到的修复对象是一件来自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青瓷高足杯,破损为九片残片,且此前曾被粗糙修复,残留大量胶水痕迹,修复难度颇高。

  面对挑战,马一鸣进行材料试验,设计了修复方案,最终选择“保守路线”:通过清洗去胶、精准拼接、补缺打磨、仿釉调色等步骤,逐步还原文物原貌。为减少对文物的二次损伤,他提前对修复材料进行试验,确认安全性后才正式操作。“文物修复必须充分了解其现状与价值,才能安全有效地‘对症下药’。”在他看来,修复不仅是技术活,更是对历史的敬畏——既要认识文物、理解工艺,更要通过双手将思考“兑现”为修复成果。

7月5日下午5点比赛结束,马一鸣顺利地完成了青瓷高足杯的修复,最终获得陶瓷文物修复师项目二等奖。

一双坚守20年的妙手:从陶瓷堆里的拼图到文物医生

马一鸣与文物修复的缘分,始于上虞这片越窑青瓷的发源地。作为中国青瓷文化的重要发源地,上虞不仅以“九秋风露越窑开,夺得千峰翠色来”的千年窑火闻名,更以深厚的文物底蕴,为马一鸣的成长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土壤。这里考古遗址众多,民间收藏氛围浓厚,父亲从事文物鉴赏与修复的家庭背景,更让他自幼便沉浸在陶瓷的世界里。

“小时候,家里的陶片比玩具还多。”马一鸣回忆道,“父亲从小教我辨认釉色、胎质。放学后,别人玩弹珠,我却在陶瓷堆里找‘拼图’——把碎瓷片按纹路拼成完整的器型。那时只觉得有趣,后来才明白,这是上虞这片土地带给我的最初启蒙。”

        这种“玩陶瓷”的童年,为他打下了扎实的认知基础。大学攻读艺术设计专业时,他便开始系统学习传统工艺与美学理论。毕业后,他在上虞区博物馆就职两年,其间有幸接触到了文物考古,这一经历让他对文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。

        此后20余年,他的修复足迹从越窑青瓷扩展至全国多地:参与全国文物普查的信息采集、为拍卖会破损的青花瓷“再造新生”……作为上虞收藏家协会理事,他不仅深耕修复技艺,更积极推动地方文物研究与保护,将个人热爱转化为文化传承的实践。

        修复不是创造,而是唤醒。这是马一鸣始终坚守的理念。他坚持“最小干预、保持原状”的原则,分析朝代形制时查阅古籍,仿釉调色时比对标本甚至向制瓷匠人请教,还原胎质触感时反复调试材料比例。“文物不会说话,但修复者的手艺会说真话。”马一鸣说。

如今,马一鸣的修复对象已经从越窑青瓷扩展到全国多地陶瓷文物。他的双手不仅“唤醒”了千年瓷韵,更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。面对荣誉,他淡然道:“当一件破碎的文物在你手中重获新生,那种自豪感超越一切。我会继续做文物的‘守门人’,让更多人看见历史的光。”



编辑:上虞采编01   责任编辑:上虞采编01
上虞区总工会 地址:绍兴市上虞区百官街道市民大道678号江河大厦   电话:0575-82212492  浙ICP备14041666号